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钢铁铸件的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铸造生产基地,2022年中国钢铁铸件产量达4190万吨,占铸件总产量的81.04%,从细分产品来看,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为其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比分别为48.0%和35.6%。
一、概述
钢铁铸件制造,指钢铁金属铸造的各种成品或半成品的制造活动。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国把钢铁铸件制造归入黑色金属铸造即铸铁件、铸钢件等各种成品、半成品的制造,其统计4级码为C3130。在钢铁铸件行业中,按铸件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铸件、中铸件和小铸件三种,中小铸件的生产企业竞争较为激烈。
中国钢铁铸件行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化制造水平的提升,中国钢铁铸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问题、技术创新压力、国际市场竞争等,政府和企业正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升产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市场政策
钢铁铸件属于铸件行业,近年来中国铸件产业的政策标准主要围绕铸件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相关支持政策、标准,推动我国由铸件大国向铸件强国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2021年5月中国铸造协会发布《铸造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提升铸造基础制造和协同创新能力;完善自身产业链协同水平,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铸造行业向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三、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钢铁铸件行业的上游主要为钢铁、加工设备等行业,上游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加工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钢铁铸件企业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质量,乃至整体最终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使用效果。钢铁铸件行业下游为交通工具、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等行业,其受国家政策、技术研究发展趋势和自身的经营状况的影响,决定了钢铁铸件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市场容量与技术发展方向。综上所述,钢铁铸件所处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较为紧密。
2、上游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2年中国生铁产量完成86382.8万吨,粗钢产量完成101795.9万吨,上游行业市场供给充足,能够充分满足下游钢铁铸件行业的需要。同时,上游行业产品差异程度较小,竞争较为充分,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从而减小了钢铁铸件行业的利润波动风险,对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下游
钢铁铸件下游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汽车、铸管及管件、矿冶重机、内燃机及农机、工程机械等等,其中,汽车领域占比最大,高达28.53%,其次为铸管及管件和内燃机及农机,占比分别为16.4%和10.3%。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钢铁铸件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四、生产现状
铸造生产是获得机械产品毛坯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机械制造工业的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中国铸造行业飞速发展,不论产品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中国各类铸件总产量达5405万吨,2022年受下游市场需求缩减叠加疫情,中国各类铸件总产量降至5170万吨,这也是近五年来首次出现下滑,而钢铁铸件作为最重要的细分产品,随着中国铸造工业的发展而腾飞,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钢铁铸件的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铸造生产基地,2022年中国钢铁铸件产量达4190万吨,占铸件总产量的81.04%,从细分产品来看,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为其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比分别为48.0%和35.6%。
五、竞争格局
中国钢铁铸件行业内企业众多,且小规模企业众多,导致中国钢铁铸件市场格局高度分散,虽然近年来中国钢铁铸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仍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中国钢铁铸件行业内代表企业主要包括新兴铸管、大连重工等,从营收情况来看,2022年 新兴铸管营业收入明显高于大连重工,但2022年新兴铸管营业收入有所下滑,降至477.6亿元,而大连重工逐年攀升,2022年大连重工营业收入达103.6亿元,同比增长13.73%。从营收结构来看,2022年新兴铸管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铸管及管铸件和普钢,占比分别为30.80%和26.49%;2022年大连重工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物料搬运设备板块和新能源设备板块,占比分别为28.20%和25.64%,其次为冶金设备板块和核心零部件板块,占比分别为18.11%和15.32%。
六、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升级和转型,向高端制造业发展,这将对钢铁铸件行业提出更高的质量、技术和创新要求,但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渐加强,这对传统的钢铁铸件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行业需要采用更为环保的生产方式,加强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总体来看,未来中国钢铁铸件行业将朝着智能、绿色、高性能的方向发展,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变化和行业趋势,以确保可持续发展。